2016-06-21 ↔ 5233阅读

择校二三事

说句实话,择校择班这种现象的背后,除了折射出家长对于子女学业的严重焦虑以外,确实掺杂了不少面子问题和功利意识。
下面分享关于孩子择校问题二三事,希望能对各位因择校问题心乱如麻的父母有一点点启示。

择校

2010年,北京海淀知春里小学

1.北京幼升小的巨大矛盾大约是从2010年以后才逐步显现的。记得2010年的时候有位籍贯福建的同事,这哥们儿7月份跑到海淀知春里附近某小区找居委会开了个租住证明,然后又找派出所税务局之类的机关办了一些相关手续,没交赞助费就他6岁的儿子顺利地上了知春里小学。
2.择校貌似并不很难。海淀是北京公认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一个区,像知春里小学这样的学校在很多人眼里根本算不上拔尖,但相对于东西城以外其他区县的小学已属高端。一直听人说北京幼升小择校费动辄要几十万,但事实证明如果不是特别挑,当时找个非顶尖的小学也并非难事。
3.北京的“挤人”计划。其实仔细想想,北京的教育资源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紧张,即便新建几所学校也非难事,关键问题在于北京近些年所实施的“挤人”计划。近些年类似于车房限购、清理群租和地下室租住、转京籍名额减少、入学限制等方面的政策全部都是为了配合北京的人口外疏计划。北京的人口实在太多,水资源、空气污染、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公共资源不堪重负,但教育资源绝非最大的瓶颈。比较应景的是,那位老家在福建的同事由于种种原因于2013年带着家人回到福州,在知春里小学上到三年级且当了副班长的孩子也跟着父母一起回到福州。他们搬回去不久,知春里小学与著名的人大附中合作办学,不仅将校名改为人大附中实验小学,更有一部分毕业生有机会直升人大附中,于是赞助费(后来这里也有了“赞助费”)立马攀升数倍,那位回到福建的同事直呼大亏。

海淀知春里小学

2014年,北京某私立外国语学校

1.择校禁令。我们把时间轴拉到2014年,这一年里对全国幼儿和小学生家长们影响最大的事情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不能再择校了。这项政策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被执行得更加彻底,即便在私立小学择校择班也一样令行禁止。
2.有个朋友两口子都是高知,他老婆更是北大老师,两口子的计划是在2014年9月让女儿在北大附小、石油附小或北外附校之间三选其一。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被他们赶上史上最严的择校禁令,这位朋友费尽周折之后仍未能搞定最理想的学校,无奈之下只好让孩子去离家较近的北外附校参加十选一的面试。所幸孩子比较争气将面试官一举拿下,否则就只能乖乖去读那所声名狼藉的片内小学。

教室

2016年,内蒙古某市实验小学

1.地方政策相对宽松。正当人口爆棚的中心城市的择校禁令令行禁止之时,在部分人口较少的省市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内蒙古西部某市实验小学(市一中附小)为例,从政策上来看,房屋、户口、6年唯一、租住年限等方面的因素都被考虑在内,但在2014年刚开始的时候花3万元左右就可以破例入学,再加1万元左右还可以择班。虽然比起北京的名校这样的门槛并非高不可及,但在市实验小学就读的孩子(家长)们仍然都非官即富。
2.不仅仅是择校、择师,同时也是择孩子、择家长。小城市里有更大比例的家长使尽浑身解数去择校是出于面子问题,单纯为了孩子前途的家长也有但相对少很多。个人认为择校其实是在选择老师、选择孩子及孩子背后的家庭,如果家长们并不看重孩子性格、道德和学识的培养,反将其与虚荣、权势、财富等表面文章轻重倒置,选择与这样的家庭和孩子为伍其后果可想而知。
3.择校是为了什么。为了虚荣和面子问题去择校的家长不在少数,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家长,只要将自己在择校和孩子教育两个问题上的热情程度做个比较自有结果。最后祝愿孩子们都能顺利升小,并在今后的求学之路上如莲荷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微信扫码关注
(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公众号二维码

3 个回应

匿名回复
2016-09-28 17:06:36
面子是自己挣得,不是别人给的,靠一个择校问题来说事情,先不要说家长的面子问题,你真的为孩子仔细考虑了吗?
匿名回复
2016-09-22 17:06:54
如果非要择的话,择校不如择班。
匿名回复
2016-06-22 17:30:17
楼主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出于为了让孩子受到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和享受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而进行的择校,而非仅仅是为了面子,面子是需要别人给的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