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 5956阅读
什么是扳机点
健身、运动康复、纠正性训练圈子的人可能都听说过“扳机点”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人而言,扳机点是个比较奇怪且模糊的概念,常常与压痛点、触发点、甚至穴位之类的名词彼此混杂,对扳机点的形成机制及应对手段更是似懂非懂。
扳机点的概念
扳机点也被称为触发点、疼痛激发点或激痛点,通常是指骨骼肌特定部位长期存在的肌肉结节。这些结节通常都是无感的,如若用手仔细触摸,可能会摸到或大或小的“肉疙瘩”,稍一用力既可能引发周边疼痛,也可能会在远处八杆子打不着的位置出现疼痛。 扳机点往往出现于肌肉中的特定部位,这是因为这些部位更容易出现累积的损伤并最终形成扳机点。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把肌肉比作公路,扳机点就是那些有大量弯道的或连接多个出入口的瓶颈地带,这些地方常年拥堵并形成顽疾,而那些普通结节可能只是正常路段的一起事故,很快就会被处理并恢复畅通。 换句话说,扳机点是肌肉中的一些比较顽固的、特殊的结节;但并不是所有的肌肉结节都是扳机点,因为有很多结节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扳机点与压痛点不同
必须要强调的是,扳机点与压痛点有所不同。压痛点一般是指身体特定部位原本就比较敏感的点,这些点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且一般都在身体左右对称的位置各有一个,全身大概有9对、18个。除此之外,用手触摸压痛点时并不会发现肌肉结节,用力按压时也只会在压痛点处出现疼痛,不会像扳机点那样引发其他位置的痛感。扳机点与中医理论中的穴位有所不同
很多人可能会将扳机点与中医理论中的穴位相提并论。事实上,扳机点理论是由美国医学家Janet Travel、David Simons等人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并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形成完备理论体系,与中医理论中的穴位并不同源,在物理特性及理论方面也没有共通点。 如果非要说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大概有两点相近之处:一是都与疼痛有点关系,但显然不是一回事;二是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但显然这些位置并不相互对应。扳机点是怎么出现的
对于扳机点的成因,目前普遍认为是肌肉无菌性炎症、痉挛、粘连等原因导致慢性肌肉结节,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能确定,只能推测与代谢率、能量消耗、局部缺血情况、钙离子通道受阻、炎症反应、毛细血管受挤压等情况相关。扳机点的危害
扳机点一旦形成,其危害主要有三:一是影响肌肉收缩效率,使上、下两端及周边的肌肉束变得紧张、无力;二是引发疼痛,影响运动功能;三是影响肌肉的再生方向,进而影响力偶关系和关节活动度,甚至引发运动功能障碍。如何消除扳机点
扳机点一旦形成,就可能会比较难缠。尽管通过筋膜松解及后续的拉伸可以有效消除扳机点,但更重要的手段可能依然是通过合理运动、科学运动并结合筋膜松解和拉伸加以预防,方可更好地解除扳机点之忧。微信扫码关注(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劲来吧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