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 ↔ 6755阅读
中小城市人才招聘因何不易
人口数量少
1、以河套地区某地级市的人口普查结果为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数量为171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数量为167万人,至2015年末,人口数量仍保持在167万人左右。 2、年轻人少。小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规模只减不增,除了逢年过节,农村几乎看不到孩子和年轻人。偶尔在大街上看到几个稀稀拉拉的青春小伙伴,却都在向往着、谈论着外面的世界。 3、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该市的官方统计数据,2010年常住总人口中0—14岁人口约占13%;15—64岁人口约占79%;65岁以上人口约占8%;而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 0—14岁人口约占22%,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73%,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5.5%。从统计数据来看,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趋于老龄化,早在2010年就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人才流失多
1、教育资源匮乏。仍以河套地区的某地级市为例。大约在30年前,这里每个乡镇都设有初中,每个村都有小学,每个县至少有5所以上的高中,并且还有若干技校、艺校、卫校、财校,每个学校都生源充足、异常火爆。再看看现在,个别乡镇里的小学只有十多个孩子,区县(旗)里的中专学校全部撤销,就连市里那些办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大中专院校也几乎全部撤并,局面极度令人堪忧。 2、就业机会少。当地的大学生毕业、或者外地求学的孩子们毕业归来之后,最好的就业出路就是机关、国企、银行、学校等具有官办性质的单位。创业也不是不可以,但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街边租个底商坐等客来的模式已经过时。 3、人才外流严重。当地毕业生有一大半会选择去外地就业;外地求学归来的孩子们除非家中有极为妥当的安排,否则也不考虑留在当地;外地的大学生主动选择这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人才外流。恶性循环
1、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还是人。古今中外,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还是在于人。人少就没有高GPD、没有财政收入、更没有经济发展。 2、满城尽是小商铺。中小城市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满街都是大小林立的商铺,每个店里的顾客都非常少,经济整体比较差的时期几乎连房租和开销都赚不够。因为就业机会少,自己租个店面开个小店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既然没有靠谱的就业出路,自己当老板总可以吧? 3、恶性循环。经济越差人越少,人越少经济越差,欠发达的中小城市难免都会陷入此魔咒。鼓励年轻人在本地就业
1、大学生就业的尴尬。在某市唯一一所大学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毕业生从3月份开始就倾巢出动去外省实习,机电、经管、化工、计算机、外语等专业不仅在当地没有就业岗位,就连实习岗位都少之又少,想要实习只能由学校组织整班整班的同学远走他乡。 2、职业培训学校的弊端。20年前中国还处于人力资源过剩阶段,建筑工地上干一个月苦力只赚200块的情况不足为奇。现在不一样了,大城市、沿海发达城市里的人力资源越来越稀缺,有知识、有干劲、有活力的年轻劳动力极为抢手。很多以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为幌子的短期培训类学校借此大发横财。这些学校从本地招徕15岁左右的孩子,经过短期职业教育后“大批量”地向外地用人单位输送劳动力,并以此赚取报酬。这样的形式美其名曰“增加就业、搞活经济”,但事实上却导致当地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很多潜在的人才被送上枯燥的流水线最终招致永久埋没,对于当地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企业的责任
1、人才需要良好的待遇。不要因为在小城市,就给员工开很低的薪资。虽然在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低,但员工却因此付出了更多的机会成本。要想留住人才、发挥员工的潜力,企业开出的薪资就一定要“讲良心”。 2、创业切忌浮燥。有个同学就职于某大学就业办,据他所讲,很多毕业生会选择更具创新能力的创业型公司,虽然很多企业刚开始听上去还不错,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个别小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在无以为继的情况下脚底抹油一走了之,这样的事情太伤孩子们的心。 3、年轻人需要培养。很多雇主每每提到应届毕业生,就喜欢用“眼高手低”这个词来大肆吐槽。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年轻人需要培养,谁都不是生来什么都会,如果企业能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平台、正确的引导、合理的工作安排、公道的薪资,就一定可以挖掘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发展自可高枕无忧。微信扫码关注(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劲来吧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2 个回应
2017-12-20 16:14:48
创业难,因为没赶上创新趋势。创业就要多弄点创业的科技工具,比如:创客匠人拓客系统
2016-09-29 15:41:07
现在大城市招聘也不容易啊,比如我们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