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 7202阅读

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才刚刚入冬,罕见的大雪就席卷大江南北,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严冬的威力。
面对皑皑白雪,我们会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记得物理老师也曾讲过:“固体变为液体要吸收热量,所以化雪的时候会更冷”。但仔细一想好像哪里不太对,毕竟只有温度更高雪才会融化,怎么可能“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面我们将从主观感受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出发,与大家探讨“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

下雪天

主观感受

1.下雪天户外活动少。下雪天里户外活动少,从主观感受来讲不会给人留下太多“冷”的印象。
2.晴天融雪户外活动多。化雪时常常是晴天,被大雪堵到家里的人们都纷纷来到户外,爱玩的朋友甚至还要堆雪人、打雪仗,街道和单位也常常组织除雪活动,这些都会给我们留下更多“冷”的印象。
3.“地面温度”与“气温”之别。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道理:下雪时雪不会化,说明温度在零下;化雪时温度必然在零上,所以化雪时温度应该高于下雪时才对。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雪在地面,地表温度高于零度雪就会化;人感受到的温度却是空气的温度,空气的温度与地表温度并不相同,空气温低于地表温度的现象很正常,“下雪不冷化雪冷”并非没有可能。

雪后

客观原因

1.雪后常有冷空气侵袭。雨雪天气由冷、热空气交汇形成,在春夏季节里热空气较为强势,降水之后常有暖流;秋冬季节里,冷空气较为强势,降水之后常常伴随冷空气侵袭(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这个原理,雪后常会遭遇大风天气,即便有朗朗晴日晒得地面冒气儿,但空气温度及风冷效应也常常让人感觉有刺骨之寒。
2.湿冷效应。融雪时空气湿度会增高,湿度高的空气会加快人体热量流失速度,带来“湿冷效应”。
3.融雪吸能。融雪时会有热量被积雪吸收,造成热能损耗,地表温度只能保持在0度左右,不会向空气传导更多热量。
4.积雪覆盖大地阻碍储热。没有积雪的晴好天气里,大地、树木、建筑物都会吸收阳光的热能,然后再缓慢的释放,给我们带来些许暖意。但在积雪情况下却没有这样的效果。

风寒效应

总结

人体不是温度计,虽然下雪时的实际温度可能真的会低于化雪时的实际温度,但无论从主观感受、体感温度还是客观原因来讲,仍然有很多事实可以佐证“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所以“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说法还是有依据的。
微信扫码关注
(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公众号二维码

1 个回应

匿名回复
2016-11-09 17:23:20
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了初中的物理课,记得老师以前和我们说过,竟然还记得。下雪不冷化雪冷就是因为下雪时候雪花在凝结,会放出热量,所以不觉的冷;化雪是雪花在融化,需要吸收外界的热量才能进行,所以就会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