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 2017阅读

“会说话”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作为社会人,我们常常在人际关系的大网中磕磕绊绊。曾几何时,本应温馨甜蜜的亲子关系却也变成了我们人际关系中的桎梏,愤怒、恐惧、窒息、失望......就像吞下一枚枚苦果一般让我们无比沮丧。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这届父母和老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管得宽松了,孩子我行我素、油盐不进;管得严厉些吧,孩子表面顺从,背地里却“暗渡陈仓”,亦或对父母的管教奋力反抗,誓死捍卫权利。这种软硬不吃的态度着实让父母如鲠在喉,真不知哪天就要气绝身亡、一了百了。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为什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像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渐行渐远了呢?其实,这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失当,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了抵抗和叛逆的心理,导致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由于双方都很难get到对方的需求,矛盾冲突就此而生,最终影响了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说话的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亦是如此。
一、命令、威胁、说教、提出简单粗暴解决方案
例如,当孩子听音乐吵到父母时,父母以命令的口吻让孩子把音乐关掉或把声音调小;如果孩子没按时起床吃早饭,父母会说,你再不起床我就要生气了(或者说我要把饭倒掉了);如果孩子做了某些跟父母想法不一致的事情,父母会毫不犹豫对孩子进行说教;如果孩子向父母倾述他在学校中或跟朋友相处时遇到的麻烦,那么父母很快就会自以为是地给孩子提出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很显然,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以上沟通方式所表达的都是父母的主观意愿,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处境。以父母向孩子提出草率的同学关系解决方案为例,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孩子在跟父母讲述事情发生的过程时,有时仅仅是为了“倾诉”,他们讨厌别人告诉他怎么样做才是对的,而且孩子并不会喜欢父母们草率提出的解决方案。
2、经常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相信他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3、父母使用“提出解决方案”性的语言,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他必须做父母认为应该做的事,父母的需求更重要,而孩子的需求可以不管不顾。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二、父母使用“评判、指责、羞辱、解释、教导”等贬损性语言。
对于贬损性语言,父母跟孩子都再熟悉不过了,有的父母或孩子甚至表示从小就是伴随着这些语言长大的。例如,孩子做事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说你应该更懂事,或者说你做事都不用脑子吗?孩子不敢独自睡觉,就会被父母冠以胆小鬼的标签;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会对孩子大肆说教一番。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父母经常对孩子使用贬损性语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会带来终生无法消除的心理障碍。
1、当孩子被父母评论或责备时,孩子常常会产生过度的内疚和懊悔。
2、孩子会觉得父母有失公平和公正,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错。
3、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接纳、不认可,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4、如果父母经常指责评判孩子,孩子会用“固执已见”来表达对父母的反抗。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正确沟通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父母效能训练》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有效沟通公式:行为+感受+影响。行为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感受是指父母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影响是指孩子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的、具体的影响。
如果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包括上述三个因素,孩子就更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不可接纳行为。跟孩子进行沟通时,父母应是以“我”(而非“你”)作为信息重点。例如:孩子放学后很晚回家,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沟通:“当你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给我打电话时(行为),我会很担心(感受),而且我无法专心工作(影响)”。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感受,也能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再遇到同样事情时,相信孩子不会让父母再担心自己。
微信扫码关注
(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公众号二维码

0 个回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