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2 ↔ 2834阅读
疼痛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疼痛,从根本上来讲其实是大脑的一种“构想”。这种构想一般都以神经信号的传入为依据(例如:急性损伤对神经组织产生的刺激信号),也可能与声音、视觉甚至大脑的凭空想像为依据(例如:晕针者看到其他人被扎可能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痛彻心扉的感受),还可能与长期损伤使大脑产生的固定“印象”为依据(例如:幻肢痛现象)。
疼痛的定义可以是这样的:疼痛是一种多系统的输出信号,由机体特异的神经信号所激活,这种神经信号在机体感受到威胁时可被随时激活。通俗地讲,疼痛以某种神经信号为依据,这种神经信号可能是周围神经组织遭受到的压力反应、化学刺激、电刺激、温度变化等理化刺激,也可能由视觉、听觉所触发,还可能是中枢神经自主或不自主的意识反应;当这些刺激到达大脑时,大脑既可以选择激活这些信号(产生疼痛感),也可以选择忽略这些信号(例如:在极度紧张的时候我们会“忘记”疼痛)。
具体来看,疼痛的产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途径。
疼痛是如何产生的
1、结构性损伤。这个是最易于理解的形式,常见的急性和亚急性疼痛通常都与此有关,基本原理就是神经组织遭受到压力变化、化学物理(细胞破损后释放的“致痛”物质)等刺激而产生的神经信号。 2、病变。结构性损伤的扩展形式,关节软组织、脏器的病理性改变或退行性变化(包括微观方面的)都可以理解为病变。病变既可能会引发急性疼痛或慢性疼痛,也可能不产生任何疼痛。 3、生物力学方面的异常。生物力学方面的异常可能会产生不均衡的压力,甚至会引发损伤,进而产生疼痛。 4、洋葱皮式疼痛。所谓洋葱皮疼痛,是指主观意识对疼痛感受的影响。就两个同等程度的神经信号而言,可能会因为心态、所处环境、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经济水平、认知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5、中枢神经的敏感性疼痛。中枢神经(大脑就是中枢神经最重要的一部分)本身并不产生疼痛,但中枢神经会给产生疼痛的组织打上一个“损伤”的标签,并通过运动、内分泌、呼吸、循环、语言等多种系统产生应激反应,于是,受伤部位的动作变得缓慢而畸形、人体呼吸变得浅而快、血液淤积并产生肿胀、语言变得轻柔而无力,疼痛感也会因为中枢神经的敏感性提升而变得格外显著......事实上,合理运动、正常的内分泌、更快的血液循环、更高效的呼吸、更低水平的疼痛提示可能会对损伤的愈合无害甚至有益,这显然是中枢神经“过敏”的表现。 6、幻痛。多见于慢性疼痛,尤其是脊柱(例如颈椎、腰椎)部分的慢性疼痛。当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时,中枢会习惯性地认为那个部分依然处于受伤的状态,即便损伤已经痊愈(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受损的身体已经被完全移除),大脑依然会产生位置明确的疼痛感。微信扫码关注(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劲来吧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