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 2354阅读

骨骼是怎么愈合的

在许多人的固有想法中,骨骼是一种接近于木头和水泥的“建筑材料”,成年人的骨骼一旦断裂,就只能通过打钢钉、绑石膏之类的方法进行修复,其自身是不具备修复能力的。这显然只是一种感性认知。
事实上,骨骼和皮肤、肌肉、内脏一样,其表面及内部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一旦遭受损伤,不仅可以愈合,甚至还具有再生功能。
以骨折为例,其愈合过程如下所列。

骨折

血肿期形成期(炎症期)

骨折发生后数小时之内,骨骼表面、骨骼内部、骨骼周围软组织的血管随之破裂,血液随之流出,在血液细胞的凝血功能下凝结成块,在骨折处形成血肿。

骨折愈合的四个阶段

伤口纤维化(软骨形成期)

在骨折后72小时之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开始吞噬坏死组织,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清理。受损细胞释放出的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犹如信号弹一般让人体组织做出反应,各种新生的细胞、各种营养物质在伤口处聚集,像战场一般肿胀而杂乱。
在这个阶段,骨骼新生的时机尚不成熟,纤维细胞、断端增生的骨细胞、新生骨细胞等与新生的血管交织起来,这些新生的组织又将之前形成的血肿分解、吸纳、包绕、利用,共同形成纤维状骨痂,这个纤维性的骨痂为下一步新骨的形成提供了“根据地”。

骨痂的形成(硬骨形成期)

大约在1-2周的时间里,急性炎症得到控制,之前形成的纤维状骨痂进一步生长,形成更加显著的纤维及肉芽组织。骨细胞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不断积淀胶原和钙盐,进而形成骨性的、真正的骨痂。
新生的骨痂已经有了骨的雏形,但“战场”依然没有清理完毕,骨折处依然处于肿胀状态,新骨依然不成气候。新生骨虽然不断在得到强化,但依然要依靠前期形成的纤维状骨痂维持形状并固定,尚不能承受较大的力量。

新骨的塑造和沉淀(重塑期)

在后续的时间里,骨细胞不断积淀胶原和钙盐,骨质得到不断积累,新生的骨骼逐渐羽翼丰满。骨骼不仅在不断新生,也在不断被分解(破骨细胞时刻都在工作)。但对于受损的骨折而言,在生长因子的促进下,新生的速度要快于分解的速度。此时,骨折处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固定,否则,愈合后的骨骼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畸形;关节应保持适当活动,对不合理的新生骨骼进行实时“破拆”,避免发生僵硬(骨骼自己并不十分“知道”应该朝着什么发向生长);与此同时,应给予适当的应力刺激,才能促进成骨细胞更高效地工作,让骨骼生长得更加致密。
上述过程是一个各种机能各司其职的重塑程序。在成骨细胞持续造骨、破骨细胞按照惯例破骨、良好固定、合理关节活动、适当应力刺激的多重作用下,大约经历数月的时间,骨骼便会愈合如初。
微信扫码关注
(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公众号二维码

0 个回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