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 2003阅读

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非手术治疗

肩关节前方不稳定,包括因慢性损伤、运动损伤、创伤等原因引发的肩关节前方软组织损伤、肩关节脱位和半脱位、关节囊松弛、骨折等问题,常见症状包括肩关节前方的失稳、失控、疼痛等。经诊断并符合非手术治疗指征的情况下,可参考如下方案实施治疗。

肩袖撕裂引发肩关节不稳

第一阶段:0-2周

1、首先要设法减轻疼痛和肿胀(物理方法、药物等),并避免肩关节进行那些易于触发前方不稳定的动作(如:外旋、内旋、向不稳定的方向牵引等)。
2、可将肩关节制动于中立位或外旋位(可轻微外展并垫物)。考虑到活跃情况、运动水平及关节僵硬的风险,对20岁以下者实施3-4周制动,对20-30岁患者实施2-3周制动,30岁以上者10-14天制动,40岁以上者3-5天制动。30岁以上者应在制动期间适时卸下支具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见下)。
3、进行轻柔且安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可在仰卧姿势下利用固定的横杆实施主动+辅助的被动练习,通过活动度练习获得屈曲90度、外展90度、外旋30度的被动活动度。
4、进行被动并逐步过渡到主动的肘关节屈曲(0-130度);在耐受的情况下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进行握力练习。
5、进行稳定肌的力量训练:侧卧且固定肩关节的情况下进行肩胛骨肌肉训练,在坐立位(适当固定肩关节)进行肩胛骨回缩以激活斜方肌中束和菱形肌、进行肩胛骨前伸以激活前锯肌。

肩关节附近的软组织

第二阶段:3-4周

1、此阶段仍要控制疼痛,并继续制动,并通过训练获得肩关节前屈140度、外展90度、外旋40度的活动度(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并获得一定的肩胛部及肩袖稳定性;在训练中应避免伸肩、140度以上屈曲、40度以上外旋。可采用的训练手段如下。
2、PNF训练。在第三方辅助下,利用轻柔的抗阻和等长收缩,进行仰卧位屈肘状态下的内外旋PNF训练。
3、稳定训练。在俯卧位进行单侧肩胛骨稳定训练;在站姿位进行肩胛骨的稳定性训练(肩胛骨的内收、回缩等动作,以激活菱形肌和斜方肌中束;可以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力练习);肩胛骨的前伸训练(前锯肌)。
4、肩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活动度练习;主动+辅助的活动度练习;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5、强化训练。轻柔肩袖等长训练。
6、通过按摩、松解手法对背阔肌、斜方肌下束及前锯肌实施抑制。

肩袖等长力量训练

第三阶段:第4-8周

1、此阶段可获得160度前屈、外展40度(左右)同时外旋40度的能力,使肩胛部和肩袖的稳定性得到提升,获得更显著的力量提升。应避免前屈160度以上、以及外展40度(左右)并外旋40度时的负重训练。
2、稳定训练。继续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肩胛部稳定训练;继续采用上述PNF模式进行肩袖稳定训练。
3、肩关节活动度训练。继续通过被动、主动+辅助、主动的方式获得肩关节活动度。
4、强化训练。继续进行肩胛部和肩袖的强化训练,肩袖训练方面可逐步进展到外展35-40度状态下的闭链等长内外旋强化训练;利用弹力带进行外展90度并屈肘90度状态下的内外旋等张训练(弹力带磅数从最小开始以1磅为单位进行递增,不要超过6磅;在训练中不应有代偿);在肩胛部和肩袖得以加强的情况下,在肩胛骨平面侧平举(90度以内)以强化三角肌。

不同磅数的弹力带

第四阶段:第8-12周

1、此阶段的训练可使肩关节获得完全活动度(无痛),消除关节不稳定症状,并使力量恢复大半。应避免出现肩关节外展、外旋的负重功能性运动。
2、PNF训练。双手握小哑铃,双臂交叉于腹,然后双臂张开并上举。
3、活动度练习。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完全活动度。
4、盂肱关节囊的拉伸(重点在后部),以消除可能存在的挛缩现象;可采用屈曲90度并被动内收的拉伸方式。
5、强化训练。继续进行肩胛部、肩袖和三角肌的强化训练;可在俯卧姿态下进行训练,也可利用弹力带进行站姿外展屈肘状态下的内外旋。
6、动态稳定训练,可以利用俯卧姿势进行等长稳定训练,并进展为活动平面上的俯卧等长稳定训练;使用bodyblade振动杆进行中立位(以肩胛骨稳定性为目的)、外展位、屈曲位的动态稳定训练。
7、上肢耐力训练(更低负重、更长时间)。

bodyblade振动训练杆

第五阶段:第12-16周

1、此阶段的训练可使肩关节全面恢复。
2、进行功能性及运动特异性的训练。
3、利用瑞士球进行动态稳定性强化训练,例如:俯卧于瑞士球,单手撑地,进行另一侧的肩胛骨前伸和回缩训练。
4、运动员或肩关节相关体力工作者可间歇性地恢复到训练和工作中。
5、若再次出现肩关节不稳定、功能障碍、力量缺失、疼痛等问题,需要根据情况恢复上述各阶段的训练。若情况反复,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微信扫码关注
(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公众号二维码

0 个回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