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5 ↔ 1922阅读
脑梗和脑出血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一些有效手段
中枢神经是人体运动功能的控制中心。很多人以为脑部损伤和病变之后,运动功能就很难得到恢复,这个观念显然是错误的。首先,脑并非唯一的运动中枢,有许多比较原始的运动功能(例如:由位于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控制的牵张反射功能)并非由大脑实施,脑损伤并不会影响这类运动功能的发挥;其次,即便脑是运动功能唯一的控制中心,但往往也只是部分区域受损,很多重要的功能依然保留,通过训练获得功能代偿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再次,即便受损的部分难以获得代偿,仍然能够通过诸如下述的方法,使受损的部位逐步得到修复和再学习,使运动功能得到恢复。
通过“控制关键点”诱发肢体动作
所谓“控制关键点”,是指能够通过自身运动诱发身体其他部分产生动作的身体部位。举个例子,当我们做头颈前屈的动作时,整个躯干都会有一种向前屈曲的冲动,必须要通过运动中枢的抑制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无意识的,但也并非完全无感)方可保持不动。对于因中枢受损而难以屈曲躯干的患者而言,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头颈前屈动作,就能够让屈曲躯干的动作变得易于实施。这一现象常被用于伸展挛缩患者的运动康复,在这个过程中,头颈部位便被称为躯干屈曲动作的“控制关键点”。 人体最显著的控制关键点及功能如下所列。 1、头颈。头颈的前屈通常会对脊柱、髋关节、伸关节等全身大关节的伸展功能起到抑制,同时对这些关节的屈曲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可用于身体伸展挛缩、屈曲困难患者;头颈后伸的功能与头颈前屈相反;头颈旋转则有助于解除身体的伸展挛缩和屈曲挛缩。上述三个动作可在俯卧、仰卧、坐立、站立等不同体位下实施,既可以是主动动作,也可以是被动运动,对于中枢受损后早期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依赖,而是在康复后期逐步弃用这类方式)。 2、胸椎。主要用于身体重心的保持:胸椎前凸时,身体躯干的重心更加易于前移;反之亦然。胸椎的前凸和后凸往往都是被动的,需要由治疗师手托患者胸骨进行控制。 3、肩胛及上肢。肩胛及上肢的前伸动作,可使全身屈曲模式占优(类似于头颈的前屈);肩胛及上肢的后缩则可使全身伸展模式占优(类似于头颈的后伸);肩的内旋和前臂的旋前可用于控制徐动型脑瘫患儿的上肢不自主动作;肩外旋、前臂旋后、肘伸展可抑制全身屈曲,促进全身伸展,如果再加上肩外展还可以同时促进手指和下肢的伸展;肩外旋和上举可抑制挛缩型四肢瘫、双瘫的屈肌痉挛、上肢肩胛带下垂;前臂旋后、拇指外展可促进其余四指的伸展。 4、躯干。躯干的屈曲可抑制全身伸展,促进全身屈伸;躯干的伸展可抑制全身屈曲,促进全身伸展。 5、下肢和骨盆。下肢屈曲可促进髋关节外展、外旋和踝背屈。坐姿骨盆后仰可促进上半身屈伸、下肢伸展;站姿骨盆后仰促进全身伸展。站姿骨盆前倾促进上半身伸展、下肢屈曲;站姿骨盆前倾则促进全身屈曲。利用“姿势反射”促成特定肢体动作
人体的许多特定姿势是在紧急状态下和应激状态下自发产生的,整个过程不需要高级中枢的参与。反过来讲,当大脑受损或病变时,这一机制并不会受到干扰。对于患者而言,恰好可以利用这一机能促进许多肢体动作,并将其利用起来让肢体进行既定的活动。 1、翻正反应。当人体感知到身体的平衡状态将要被打破时,会根据头的位置和姿态让身体迅速调整。例如,在仰卧姿态下,当头旋转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会跟随其旋转的方向“自动”转换为侧卧姿或俯卧姿。这一机能可被用来促进不同体位下的肢体功能训练。 2、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俯卧位时从下方抬起患者,或向后方拉起肩胛带并慢慢向侧方摇动,可以促成上肢伸展;四点爬位下上肢更易于伸展;端坐位患者被突然向前、向侧方推动时,患者上肢将保护性伸展以维持身体平衡。 3、平衡反应。在不稳定物体表面、柔软物体表面仰卧、坐、站时,将会触发身体的自我平衡能力,以调动各关节和肌肉的自发响应。通过感觉和本体感觉的输入诱发身体动作
当人体感觉器官(包括运动器官内的本体感受器)接收到特定刺激时,将会以特定的形式产生动作,这些动作不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在中枢受损的情况下依然有效。可利用这一机制诱导肌肉和关节进行既定的训练。 1、关节负重。让关节受压负重并使关节面相互贴近时,有助于让关节周围肌肉产生收缩,甚至可使临近关节的肌肉产生收缩。 2、位置变化反应。在治疗师辅助下让患者的肢体悬停在特定体位,然后突然放手,患者肢体的肌肉会本能地收缩以维持之前的位置(这些肌肉原本无法在主观意识控制下收缩)。 3、姿势保持反应。例如:患者俯卧,治疗师轻轻抬起其下颌帮助其抬头,然后慢慢地减少力量辅助,患者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伸颈的力量(尽量在此之前并没有主动伸颈的能力)。 4、拍打反应。特定频率、特定力量的拍打既可以促进肌肉的收缩,也具有松解痉挛肌的作用。微信扫码关注(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劲来吧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